商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余地区整顿清理商业保理机构如何谋变求生 [复制链接]

1#

北京商报讯(记者岳品瑜刘四红)岁末已至,商业保理行业严监管风暴持续进行中。12月21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公示31家已通过疑似失联、失联名录移出申请的商业保理企业名单,并指出已移出名单内企业应按照有关监管要求规范经营,若符合号文第十五条所规定的“空壳”企业条件之一,或经营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应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变更企业名称和业务范围或注销营业执照。

所谓号文,是指年10月末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通知》为商业保理企业经营行为划出清理存量,严控增量;风险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建立分级监管和专职监管员制度等“红线”。通过“开正门、堵偏门”的方式,对合规商业保理正本清源。

《通知》发布至今一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商业保理公司的清理规范。12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包括深圳在内,今年以来,已有山东、厦门、湖南、广东、大连、上海、天津、安徽、河北等十余地区,均对辖内商业保理公司进行了规范清理,其中多数地区已公布了辖区内经营异常企业名单。此外,上海地区还在11月出台了《上海市商业保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商业保理公司业务划出多条红线,并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产质量、拨备计提、信息披露、关联交易、营销宣传等多方面业务规则和管理制度。

据银保监会排查统计,截至年6月末,全国已注册商业保理企业家,较、年初分别增加家和家。不过,一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经过各地区清理整顿后,估计全国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将减少至家左右。

一面是监管压顶,另一面是经营维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监管趋严外,近期在资本市场也频频传来商业保理行业的“坏消息”。就在11月25日,华联股份披露公告称,拟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华联保理51%的股权转让给关联方,转让价格为1.45亿元。而这类案例并不鲜见,今年来,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为控制公司经营风险,要剥离亏损保理业务。

“当前,很多上市公司剥离保理公司,是因为其保理公司业务范围都是正向保理,主要做市场业务,不是做股东上下游业务。因为正向保理业务面临买方不配合卖方融资的问题,保理公司很难审查买卖双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问题,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也无法有效通知到买方,因此容易出现虚假贸易骗取保理公司融资的问题。买方不配合、风险不可控的前提下,上市公司为了减少损失,稳定投资人,剥离保理公司是正常的。”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鲁顺如是说道。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很多商业保理公司和产业链在信息流、资金流上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科学的管理内控手段支撑业务,缺乏金融科技能力去精细化识别风险。另外,商业保理和现行财税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冲突,导致在抵扣和退税方面会有损失。

展望商业保理行业发展前景,孙扬称,预计监管趋势将越来越严,马太效应将会愈加凸显。大量经营不善和空转的保理公司会被出清,但合规和正常发展的商业保理公司也将获得政策支持。孙扬认为,商业保理公司应做好场景金融,同时要积极发展小微金融科技,扎根到某个细分的领域产业链里面;同时要积极拓展核心平台企业范围,增加风险分散度,要增强细分领域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比如葡萄酒生产领域的保理,或卫生产品领域的保理,一方面提升供应链金融平台资金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对小微企业的融资。

鲁顺则指出,未来监管趋势将主要基于设立变更准入和经营监管两大方面,包括考量股东背景、高管团队、注册资金、实际办公等,以及公司治理、业务规范等方面。“对于机构后续发展,我建议机构要以做不承担风险的金融服务为主,多借助科技力量,向供应链服务方向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