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时这样强调。
如何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昨日(16日)下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简称“联合国人居署”)、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和“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配套会议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本次论坛以“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共享的未来之城”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领导,中外城市、国际机构、跨国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昨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在现场作了大会致辞,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MaimunahMohdSharif通过视频致辞;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作主题演讲;哈佛大学教授、全球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城市的胜利》作者EdwardGlaese则通过网络连线方式参与大会深度对话并发表主题演讲。
11月16日,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开幕。论坛举办了公园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推介会,成都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公园城市为形态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最新理念和实践经验,详细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城市”的成都战略谋划,与国内外城市分享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年、年、年,成都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不同层面展示了成都在可持续领域的成就。10月,成都交出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个、0.3个百分点。
创新
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
第一个关键词是“创新”。成都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提升,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快形成以新经济为新动能的城市战略竞争优势,建立以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主体梯度培育等为标志的政策体系,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供给机制。同时,成都逐步完善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积聚成链、创新发展,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新格局
系统化破除圈层发展瓶颈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格局”。成都引领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千年之变,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建设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系统化破除了圈层发展瓶颈。同时,突出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成都与周边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同城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渝战略协同、通道共建、创新驱动、产业共兴、开放共进不断强化。
生态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方式
“生态”是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一大关键。成都不断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方式,建立土地增值平衡建设资金、运营收益平衡管护资金的“双平衡”机制,完成川西林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锦城绿道生态价值核算转化试点项目,加快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沿绕城高速公路两侧米打造环城生态区,建成逾公里天府绿道,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
同时,成都探索塑造绿色生产方式,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预计至今年底,轨道交通开通运营总里程将达.8公里(其中地铁公里)、线网规模跃升全国轨道交通“第一方阵”,力争年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分担比达到85%。
绿道蓝网为脉络
青山为景胜
农田为景观
城镇为景区
成都探索建设“无废城市”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对标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努力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成都将加快构建形成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创新架构,深入推进校院企地合作,加快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强化与重庆的科技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优化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打造高能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同时,成都将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经济区”理念推动城市功能网络化布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加快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的内涵式发展。以成都东部新区为突破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成都将推动“两山理论”高水平实践转化,科学构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促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开发,建设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形成绿道蓝网为脉络、青山为景胜、农田为景观、城镇为景区的生态布局,探索建设“无废城市”,优化绿色低碳出行体系,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在对外开放方面,成都将统筹规划国际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建强以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为核心的大通道体系,围绕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国别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开展制度性改革、培育开放型经济,开展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示范标杆,提升国际高端要素配置能力。
此外,成都将持续推动共建共享共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促进城市更加健康安全宜居;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立城乡一体产权制度体系和要素服务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普惠共享,进一步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邹悦钟茜妮彭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