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色小镇店家关门折射同质化弊端中国商报 [复制链接]

1#

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已超过个。日前,媒体记者走访我国西部某县的文旅小镇时看到,民俗文化街上灯笼高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砖粉墙,而两边的商铺生意却冷冷清清。当地商户说,民俗街刚开业时“火”过一阵,可小镇位置偏远,周边又没什么有名的景点,聚不来人气,于是不少店家只好关门。

近几年,很多地方借着建设特色小镇的“东风”,热衷于建设、打造各种特色小镇,结果由于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风,特色小镇建得毫无“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最后花了大力气打造的特色小镇却吸引不来发展的机遇,以至于最后关门谢客。特色小镇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发展潜藏着风险。据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投资要几十亿元。如果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很大,一旦产业有闪失,会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加大债务风险。特别是有的地方“假小镇真地产”,加大了房地产库存,让造出的新镇变成了“空镇”。

跟风建设特色小镇,忽视了“特色”这一精髓,背离了培育特色小镇的初衷,建起来的特色小镇关门谢客,亟须引起各地的高度重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特色小镇建设要尊重小镇的特性和发展规律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切莫让公共投入“打水漂儿”。

建设特色小镇要做足“特”字文章。各地应结合资源禀赋,挖掘文化产业、生态、特色民俗和人文方面的特色优势,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将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就业、社区服务等功能有机融合,以做专做精为目标,着力在彰显特色上做文章,深挖自身的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使每个小镇都能有自己的产业符号、文化符号和旅游产品符号。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严格审批程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积极做好规范引导,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根据当地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做到建设一批、成熟一批。

建设特色小镇重在“特色”。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要以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文化资源挖掘、旅游品牌打造等涉及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创新发展,成为传承文化和推进城乡统筹的平台,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社区功能的叠加,做到“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特色小镇建设不以数量论影响,而是以质量看成败,让特色小镇得到健康发展。(潘苏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