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会丨李东东提案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促 [复制链接]

1#

两会/*协提案

提案: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提案人:李东东

李东东(全国*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

案由

学术期刊是科学、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学科进步、促进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和理论创新方面,肩负着独特的使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学术期刊责任重大。而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依赖于学术期刊从业者,特别是编辑出版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事业热情。可以说,编辑出版人才是学术期刊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国家比较重视学术期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在*策、管理、资金等各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大了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经济社会环境迅速变化、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相对于学术期刊在科学文化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素养、精神状态和使用机制等,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

我国的期刊都有主管主办单位,期刊在管理层级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管主办单位的管理惯制和认知态度。长期以来,许多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对学术期刊重视不够,仅仅将之作为主体业务的补充和点缀,没有赋予它足够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在很多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被归为“教学辅助”部门,编辑岗位被视为“教学辅助岗”。编辑人员相较于科研、教学人员,待遇低、晋升难,属于“边缘群体”。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轻视编辑人员能力、看低编辑工作价值的观念,认为“只有搞不了科研的人才去做编辑”。与这样的流行偏见相对应,编辑人员的薪酬待遇与科研、教学人员同等职级相比普遍偏低,在评聘职称、申请各类人才计划支持时,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人员与科研、教学人员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二、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与科研和教学人员相比,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地位边缘,待遇较低。在学术期刊社内部,也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虽然目前学术期刊社大多也采用绩效管理办法,但对办刊人员工作量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稿件数量和审稿字数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对稿件内容质量、影响力等不易量化的重要因素缺乏有效考核办法,由此导致对办刊人员贡献的评价不合理,不精确,编辑人员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对其收入的影响非常有限。社长和主编等学术期刊负责人是刊物的灵*,但在现有体制和机制下,学术期刊领域核心人才被认可程度较低,其工作成果和业绩缺乏权威有效的认定渠道。相关管理部门在奖项设置或荣誉推选时,习惯于将学术期刊笼统列入新闻出版业之中,不会单独设立奖项荣誉,在此情况下,给予学术期刊出版人才的名额就非常有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