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材质量顽疾怎么破多企业试水追溯体系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时值《石油商报》创刊20周年。这一年,距离我年入职石油商报社,也已经过去了11年。回首在商报工作的10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入职之初被派驻到海洋工程公司驻站的情景。记得我刚到报社的第二个月,就被派往海洋工程公司担任驻站记者,负责当时每周一期的《石油商报》海洋工程专版的采写组稿工作。海洋工程公司于年成立,是中国石油唯一的一支“海*”,当时的办公地点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年1月4日,我到海洋工程公司报到,被告知第二天公司要召开年初工作会。而我要负责当期海洋工程专版的内容,这份在4天后刊发的报纸为公司下属6个单位负责人的采访内容留出了版面。这意味着我要在3天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任务,当时对于“菜鸟”的我来说,真是“压力山大”。因为要在距离报社30公里的亦庄工作,报社安排我住在那里。我当时连行李都还没有来得及搬过去,就投入到这件驻站单位一年一度的大事中。后来我才知道,成立时间短、人员年轻、队伍精干高效就是这个单位的特点,而每年的工作会正是这里最忙碌的时候。拿到下属单位的相关材料,又查阅了这些单位去年的工作情况后,我对海洋工程公司当时下属的钻井事业部、辽河事业部、海工事业部、船舶事业部、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设计院和渤兴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业务重点有了初步了解。随后,我连夜整理采访提纲。为了不在采访对象面前丢丑,我还请教了报社主管我的领导,在经过一番指点后,第二天我便开始了采访工作。为了缓解我第一次在驻站单位采访写作的压力,报社又派了和我同一年入职的韩璐妤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两天的工作会议程紧凑,我们在会议间隙采访了下属单位的负责人,请他们谈工作心得和新年工作计划。两天的时间我们必须抓紧,因为工作会结束后,这些单位的负责人就要回到各个事业部,除了工程设计院其他单位都不在北京。我和韩璐妤提前分好工,按照计划进行准备。我们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相关采访,而且通过第一次接触,令我对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有了初步的印象。当时,钻井事业部的负责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是一位资深的石油工程技术专家,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了“钻头不到,油气不冒”的含义。从大港事业部负责人那里我了解到公司井下业务的发展情况,从海工事业部负责人那里知晓了海洋工程设备模块建造的问题……最终,在报社领导同事以及海洋工程公司的支持帮助下,我驻站的第一期海洋工程专版的稿件与读者见面了。采访完基层单位,后面紧接着的内容是采访公司12个处室的负责人,采访内容分为两期在报纸专版刊发。当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熟悉和适应的时间,只能一边了解情况,一边采访相关人员,一边学习实践采写技能。在一次次采访中,我逐渐对这家单位从机关到基层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后来想想,虽然面临陌生的环境、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内容,不熟悉的同事以及在短时间内完成稿件这些挑战,但是对一个单位的了解还是通过实地采访更真实和全面。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熟悉了公司的相关情况,驻站的各项工作也步入正轨,终于一个人能够独立承担起专版的采访写作任务了,并能够为报纸后续的策划、采写储备更多选题和素材。从生产经营中多项工作零的突破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庆精神宣讲团的到来引起公司员工的热议;从渤海湾的练兵起步到这支队伍走向了东海、*海、南海;从打造大平台探海到普通劳动者的风采……一篇篇刊发的稿件见证并记录了海洋工程公司的发展历程。通过采访公司成立之初那些监造平台的项目经理,听他们讲述当时的监造故事,从采访对象眼中闪动着点点泪光中我了解到公司起步时的不易,深刻感受到了安全工作对中国石油唯一的“海*”意味着什么;参加主题团日活动、去平台和基地采访普通员工,让我体会到当时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些企业发展的点滴成果到普通人的真实故事,让我看待这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视角。虽然当时没在报社,但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报社这边,经常是我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会电话向后援团请教,取得“真经”后,将写好的内容发给经验丰富的编辑,经过他们的修改和润色后,稿件的质量显著提高了,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当时不管多晚,只要将稿件发给编辑后,我都会在约定的时间准时收到回复。其实是好心的编辑老师经常加班加点为我改稿。驻站单位这边,如果我遇到沟通难题,海洋工程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会在第一时间为我解决;遇到专业的问题,也能够得到相关处室和单位同事的耐心解答。驻站工作是忙碌的,从重点工程的建设到公司发展重要的时间节点,我和驻站单位的同事一起准备、一起加班,为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工作一起努力着。因为我明白,驻站记者是报社和驻站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既然到了这里,代表的是报社的形象,我会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后来除了负责报纸海洋工程专版的采、写、编之外,海洋工程公司网站基层单位新闻的审核乃至公司搬迁新址后的企业形象宣传片的策划我也参与其中。当时,每周周一到周四,我在驻站单位工作,周五回到报社开学习分享会。驻站的3年,我在海洋工程公司的时间甚至比在报社的时间都长。连报社的领导都打趣地说:“驻站单位已经把你当自己人了。”时间一晃而过,那一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一线的干部员工相处,如何与采访对象成为朋友。这些对于我后来回到报社后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都大有裨益。在商报工作的10年,我要说的唯有感恩二字。是商报这个平台让我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是这个平台让我认识了行业的专家学者,也是这个平台让我见识到新闻的博大精深,更是这个平台让我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难忘我和同事曾经一起出差一个多月,为了梳理总结中国石油在*各企业发展60年的成果通宵达旦;难忘我和同事们为了一个重点策划采访行业专家、企业员工和高校学子;难忘我们为了一个患重病的同事祝福祈祷;更难忘大家曾经在跑道上你追我赶奋力拼搏、在团队建设中的欢声笑语……虽然现在我已经离开商报,但是,这是一个让我想起来就倍感温暖的集体。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外出采访没有带办公室的钥匙,得知这个情况后,一个同事带着她上小学的孩子一直在办公室等我回来。当20时多我回到报社的时候,看见办公室亮着的灯,一种家的感觉袭上心头。因为只有家人才会不管多晚,都为你留一盏灯。这么多年,一想起来总会令我无限温暖。
  (作者现为《中国石油报》编辑)联系方式:-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