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且行且歌于磨难处见星辰 [复制链接]

1#
回首年,因为疫情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知音人,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艰苦奋斗的一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纸媒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之下,知音集团更是一直致力于转型之路,未曾停歇。今天元旦,在这个辞旧迎新的节点上,我们借知音集团董事长刘学明在刊协讲堂第七期的专题报道“疫情冲击下的期刊发展之路”,来做个回望——刘学明:各位同仁,非常感谢中国期刊协会和吴尚之会长给我提供了这次向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切入正题之前,我先说几句题外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作为身处疫情中心的知音集团,得到了期刊协会、吴会长以及全国众多期刊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知音集团向大家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知音集团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也积极发挥媒体人的作用,疫情期间,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写了数十篇原创稿件,多篇阅读量过十万,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知音贡献;同时我们在积极联系捐赠物资的同时,还决定从知音救助基金中,为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牺牲的民(辅)警每个家庭捐助一万元,目前已捐助了十四位民(辅)警家庭。金额虽不多,但我们想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所有抗疫英雄的崇高敬意!下面按照吴会长给我布置的题目“疫情冲击下的期刊发展之路”,结合知音的实际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当下期刊业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和办法。我所谈的,一些是经验之谈,一些是个人的思考,纯属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教正。

1

发展现状《知音》杂志创办于年,那是一个万物萌发、生气勃勃的年代,许多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知音》杂志从3万元起步,靠推着平板车跑发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30年间创造了中国期刊界一个又一个奇迹,到年月发行量最高峰高达万份,风靡全国,可以说凡“井水饮处”,便有《知音》杂志。同时,和全国许多期刊社不同的是,知音没有满足于办好单一杂志,而是依托逐渐积累的品牌影响和经济实力,不断向上下游及相关业态拓展,陆续创办了《知音漫客》《新周报》两份过百万的报刊,独资兴办了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还办有印刷、影视、会展、家*、物业等多家公司。至年底知音创办30年的时候,知音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刊3报、13家子公司及1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职工总数余人,总资产13亿元的文化传媒集团。应该说,30年来,知音走过了一条既独一无二、又非常成功的发展道路。但是,知音在高歌猛进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和挑战逐步出现。最重要的就是受数字阅读的强力冲击以及销售网点的不断减少,期刊发行量逐年下滑。《知音》主刊自年达到顶峰后,便逐年呈下滑趋势,近些年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知音漫客》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虽下滑时间短一些,但下滑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知音旗下9刊三报,除《长江商报》异*突起、逆势上扬外,其他报刊的处境大同小异,都呈大幅下滑之势。知音虽然业态多元,但期刊仍然是其主业和主要收入来源,期刊的大幅下滑势必严重影响集团的整体收入和利润。年是个拐点,集团利润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开始逐步衰退。我是年初被突然调到知音集团工作的。此前一直做图书出版,并无报刊出版经验。当时知音的情况已经比较糟糕,累积的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主业严重下滑导致人心浮动、核心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那个时候上上下下、业内业外都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