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长*梅正在整理行李架
正在进站的成渝列车乘客
周五下午5点半下班,购上一张当天下午7点多的高铁票,1个小时,就能从重庆沙坪坝抵达成都东站。之后再换乘地铁,10多分钟就到家门口。晚上约9点到家,还能和家人吃上一顿热腾腾的晚饭。周日或周一,再倒回去坐高铁到重庆上班。
这是杨文每周的“双城”生活。
两年前,已在成都定居的杨文,因工作变动到重庆上班。年底,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以后,成渝实现1小时通达。同时,得益于成渝两地推进铁路公交化运营,让成渝两座城,在杨文的心中,也越来越近。
这是“双城经济圈”的力量。去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
两年来,成都、重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核作用,一个个有形的、无形的“圈”正在两地“生长”。更多的“杨文”在双城创业、生活:高铁数据显示,日均约人次乘着高铁往返双城。
铁路公交化成渝1小时通达市民:“像坐地铁一样方便”
“就像坐地铁一样方便。”提起交通带来的生活变化,两年前定居重庆的王辉说,交通的高效,让成渝两地生活没有差别。就在上周六,有成都的朋友约他吃火锅,他当即买下一张高铁票,1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成都。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处处长李树光介绍,年底,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以后,最高运行时速从公里提升至公里,全程历时从1.5小时缩短至62分钟,成都东站客流有了大幅提升,成渝也实现1小时通达。
同时,成渝两地还在推进铁路公交化运营。目前,成渝间平均发车间隔10分钟,最小发车间隔5分钟;高铁及动车日均开行达对,日均往来客流约6万人次。
得益于成渝高铁的公交化运行,有人在成都上班,在重庆安家,也有人家在重庆,在成都上班,这让成渝高铁成了两地人民生活的大舞台。
成都客运段城际动车二队列车长*梅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每到工作日早上,她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这些乘客,多是乘早班车去内江或重庆工作。工作日外,周末节假日的成渝高铁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学生会结伴上车,边做作业边回家,就像在地铁上一样。还有应酬的商务人士和成渝两地的市民,他们选择坐当天最早的列车去成都或重庆游玩,与友人或家人吃顿火锅,再坐最晚的列车回家。
创业者:“不论是去重庆,还是来成都,都没有‘出差’的感觉”
通道的迅速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也促进了两地要素流动的不断加速,诸多创业者也因此大为受益。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康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微康生物创始人唐勇是成都人,其联合创始人林代华来自重庆,这对“成渝CP”在多个城市考察后,最终于年,选择在成都进行二次创业。
唐勇明显感受到,近两年来,成渝两地要素流动在不断加快。就在今年,业内频频组织成渝地区行业交流会,“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和上下游伙伴交流合作。”
另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是,交通方便了,两地创投机构的来往频率也更高了。他提及,前不久,一家重庆投资机构来公司做项目尽调。“尽调有产品实测需求,我们早上出发,带着仪器、试剂芯片医院做对比试验,晚上又回到成都。”他说,正是因为交通的便捷,大大缩减了投资机构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让尽调更完善,对充分呈现企业价值很有帮助。
创业四年半,在唐勇眼中,成渝间的城市界限已越来越淡。“不论是去重庆,还是来成都,都没有‘出差’的感觉了。”
从双城经济圈到长江经济带
高铁搭建双城沟通通道
更多代表着更“高”更“快”的通道,值得两地人民期待。
今年8月,一个消息在川渝人的朋友圈中刷屏: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新建成渝中线铁路。根据规划,成渝中线全长公里、设计时速公里,预计总用时在1小时内。
“成渝中线获批,将为两个城市的未来搭建起沟通的物理通道。”成渝中线高铁相关负责人*艳磊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目前,连接成都与重庆的铁路有成渝铁路、成遂渝铁路、成渝高铁。从城市群发展角度来看,对标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其核心城市间目前高铁及动车已通行的数量都在3条及以上,两地间每天的高铁及动车通行量已达对左右,而成渝两地间每日高铁及动车通行只有对左右。
另一方面,批复文件提到:“大足石刻至简州段可根据试验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曲线半径,引入枢纽地段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标准”。*艳磊说,这意味着,成渝中线还承担了中国高铁进一步提速的实验任务。即通过实验测试,掌握时速公里高铁的技术,保证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领跑地位。正因如此,成渝中线还承担着促进中国高铁技术发展的使命。
这条崭新高铁的到来,赋予沿线地区的也不只是交通机遇。
“成渝中线主要解决成都和重庆两个极核城市交流往来,同时兼顾成都、重庆东出上海的客运量,两者比例约为6:4。”根据远景规划,成渝中线输送能力单向3万人次/年。因此,置于更大的格局中,未来成渝中线不仅会将沿线城市拉入“1小时经济圈”中,作为沿江高铁的一部分,成渝中线高铁也将增强长三角“龙头”,成渝“龙尾”的经济格局,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能力。
通道长成“一张网”
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正加快构建
不止是成渝中线,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提出以来,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正在加快构建。
通道在不断“生长”,在成渝之间建起多元神经网络——成达万高铁正加快建设,预计年建成通车;成自高铁正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及土建施工,预计年建成通车;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都至隆昌段)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铁集团待审查,力争年开工,年建成通车。
铁路之外,近两年来,川渝地区也在共建基础设施“一张网”。比如,水运方面,川渝两地联手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成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新生港;航空方面,川渝两地正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建成投运,重庆正加快建设重庆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建设,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
在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优质品牌方面,成渝两地协同优化班列去回程线路与运力,今年1~11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超4列;12月4日,成渝两地同时始发首列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铁路直达货运班列。
两地还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万州港开展多式联运合作。
随着两地交通发展大提速,可以预见的是,成渝两地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将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向更远的未来一路迈进。
双城“双向奔赴”
还有更多“无形通道”正共通融合
成渝的“双向奔赴”,还有更多无形的通道正实现共通融合。截至目前,成渝两地合作加速,给两地市民实实在在地带来不一样的“双圈”新生活。
比如,现如今成渝两地公共交通已实现全国交通联合卡“一卡通”互联互通。医疗方面,成都市域12医院(部省8家、市级4家)纳入第一批川渝两地38家同级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落地到产业,天府新区的四川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也正在东西两处架起支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川渝两地正按“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
……
同沐三千年巴蜀之光,拥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地理,成渝两极,正在差异中互补,互补中交融。而由此撑起的中国经济第四极,也正在重构中国的西南版图。(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摄影记者吕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