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周子荑)近日,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伊份)“冻薪裁员”的报道频见报端。来伊份前员工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来伊份内部很多“被离职”员工都陷入了“要赔偿还是要离职证明”的两难选择。据悉,来伊份曾出现多起员工“被离职”事件,中国裁判文书网也显示来伊份深陷多起劳动纠纷案件。这家“零食第一股”的企业到底怎么了?
要赔偿还是要离职证明
3月18日,来伊份“冻薪裁员”引发舆论热议。来伊份方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由于公司进行正常组织架构的调整,计划减少非必需领域的人员投入,同时加大线上业务人员等的招聘力度,这是正常的组织结构优化。对于相关人员,公司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给出了赔偿方案,此事件为个别员工案例,赔偿方案被该员工拒绝,目前公司与该员工还处在积极沟通中,同时已从集团层面安排了专项小组进行调查处理。
来伊份提到的“被拒绝的赔偿方案”是什么呢?中国商报记者从来伊份前员工刘林(化名)处知悉,3月4日,来伊份表示要与刘林解除劳动关系。当时来伊份给出的方案很明确,赔偿和正常的离职证明二选一。即如果员工选择获得赔偿,那其拿到的离职证明就会标明“因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而解除劳动关系”。
对此,刘林并不接受。在他看来,他春节前从部门领导那里获得的评价是“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完全胜任岗位”,并不是“不胜任岗位”,他的诉求是依法获得正常的离职证明和赔偿。劳资矛盾由此激发。
然而,双方的谈判并不顺利。3月17日,谈判进入僵局。刘林表示,最终的结果是他既没有拿到赔偿,也没有拿到正常的离职证明,他唯一获得的只有一份“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我的要求完全合法,公司人力的意思是或者要名或者要钱,他们的做法完全没有法律依据,接下来我会走诉讼渠道。”刘林说。
刘林和前来伊份员工的聊天记录员工离职纠纷频现
据刘林介绍,他并不是公司唯一“被离职”的员工,此次来伊份裁员范围包括云商、加盟店等很多人员,周围很多同事也都和他境遇相似。他将和同事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中国商报记者。记者看到,他的同事甚至抱怨道,其所在的部门至少有四个总监和刘林遭遇类似,来伊份甚至连孕妇都“被离职”。
刘林和前来伊份员工的聊天记录实际上,这并不是来伊份第一次被曝出员工离职纠纷。在中国商报记者接触来伊份的几年时间里,已经有众多对接人员变更。在一段来伊份人力和员工的对话录音里,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入职近两年的员工已经算是该公司的老员工。
此外,年底以来,来伊份更是出现了大批高管离职事件。年12月,来伊份分别收到股东代表监事邹晓君和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潘宏的书面辞职报告。年3月1日,来伊份董事会收到公司副总裁冯轩天的书面辞职报告。当时,外界关于来伊份高管离职原因的众说纷纭。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商报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有关来伊份的诉讼文书达到篇,其中很多都是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的民事裁定书。
“老板”管理理念遭质疑
对此,快消行业专家朱丹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来伊份完全依靠线下发展的模式风险很高,新冠肺炎疫情使其经营雪上加霜。而更重要的是,来伊份的企业文化存在很大问题,在业界的口碑欠佳,许多管理人员都难以坚持长期任职。如今,员工离职出现赔偿纠纷更可见公司格局很小。
事实上,当前零食行业风起云涌。三只松鼠营收已经突破亿元,刚上市的良品铺子也出现了连续15个涨停板,而头顶“零食行业第一股”光环的来伊份却表现不佳。数据显示,-年,来伊份营收分别为28.58亿元、31.27亿元、32.36亿元、36.36亿元、38.91亿元,小幅增长。同期的净利润分别为1.36亿元、1.32亿元、1.34亿元、1.01亿元、0.1亿元,净利润大幅下滑。
来伊份发展中最大的隐忧在于其线上渠道占比很低。据悉,早在年来伊份就开始布局线上渠道,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截至年上半年,来伊份线上收入占比只有10%左右。
朱丹蓬坦言,来伊份的线上渠道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线下渠道又过于密集,上海一条街上甚至同时有三家门店,内耗严重。而且该公司重点布局于上海,上海商业租金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30%,自然容易出现净利润下滑现象。
“而这一切恐怕要归咎于该公司‘老板’的管理理念”。朱丹蓬解释道,来伊份电商业务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该公司内部没有一位擅长电商业务运作的操盘手。来伊份“老板”的管理思路出现问题,内部放权不够,仅依靠其自身力量又很难管理好拥有多家门店的企业。在经营层面,来伊份“老板”战略也出现了问题,来伊份的电商业务在几年前半途而废,导致如今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