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记者陈诗昂张晶晶王苗苗郝楠楠张丽/文记者杨东华左冬辰时硕王春胜李骋宇/图
疫情当前,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
而在聚光灯外,这座城市还有无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的“平常人”,他们的岗位很平凡,但他们每人都像城市运行大机器的一个小部件,联动组接,共同维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他们都是“逆行者”,在众人“避疫”的当下,他们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
我们以时间为轴,选择战“疫”日里的几个关键节点,走访这群可爱的人,用这样一组报道,记录万千平凡者不平凡的一天,致敬平凡岗位上的他们,致敬在这个非常时段传递温暖的每一个人。
04:00
郑州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
李志海
河北邯郸人
世纪联华(锦艺店)采购员
凌晨4点,李志海从家出发,赶往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蔬菜区采购。
他是一家商超的采购员,已经干了十五年。
没吃早餐,凌晨四点,李志海在路上听广播提神。
一下车,李志海就“活”了起来,穿梭于蔬菜档口。
他看中了一个农户的菠菜。三两句话,谈到了满意的价格,李志海以45元/筐的价格买了6筐。
因为采购量大,李志海又租了两辆车拉郑州市政府投放的储备菜。接近零下的温度,李志海搬一会儿菜,就要把棉袄拉链拉开凉快一下。
喘着粗气,口罩却不敢摘下来。李志海说,疫情出来之后,家里人拦着他不同意出来干活,但他还是来了,“不然,大家去哪儿买菜”?
装好车,李志海拍拍身上的土,天也大亮了,蔬菜区的街道开始堵车,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07:00
郑州农业南路某小区
孙青松
河南民权人
uu跑腿小哥
早上7点,“跑男”孙青松骑上“小电电”去取当天的第一笔订单。
约20分钟,他到达黄河南路与金水路交叉口的一小区,在小区门外的保安室取到了口罩,迅速跨上车,向农业南路的送达点赶去。
“您好,我已经到小区门口了,由于现在的防护管控,保安不让外来人员进小区,麻烦您来小区门口取件行吗?”他拨通顾客电话,先解释一番。
口罩、药品、蔬菜……孙青松的订单清单不同以往。反常的还有减少的订单量,往年春节一天能挣多元,今年一天只挣元。
疫情之下,在城市穿梭,不怕不安全?孙青松腼腆地笑了笑,“没担心那么多,现在别人也有需要”。
他依然坚持穿梭于郑州的街道,在他向自己朴素的愿望靠近时,也为他人送去了便利与安心。
10:00
郑州金水区渠西路环卫中转站
许玉凤
河北人
郑州市金水区渠西路环卫中转站站长
上午10点,郑州市金水区渠西路环卫中转站,站长许玉凤已经处理完了当天第一波清运车辆运来的道路垃圾。
她每天的工作,包括垃圾中转站的清理、消杀,以及垃圾清运车的消杀工作。
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白手套,手持装满消毒液的消毒瓶,用抹布、扫把、拖把进行垃圾中转站的清扫,许玉凤的一天,如此循环往复。
“平时我们也会消杀。现在疫情当前,我们每天增加三次重点消杀。”许玉凤说。
消杀主要使用84消毒液,气味呛鼻。每次消杀,要使用3桶大约4斤装的“84”消毒液,一天下来,消毒液的味道在中转站持续弥漫。
中转站是24小时运营制,许玉凤春节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说到这,她说自己对家人有些愧疚。
11:00
凤凰台街道办事处
李亚男
河南鹤壁人
郑州市金水区凤凰台街道办事处省检察院社区工作人员
上午11点,李亚男正在给还没有登记的业主挨个打电话。
“有些人在外地,如果这个电话不接,再想找人就难了。”李亚男说,大年三十那天他接到了上班通知,回老家过年的计划也随之“泡汤”。
李亚男负责的小区共有户居民,正月初一开始,他们每天要挨家挨户敲门登记。现在,第一轮的登记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第二轮的查漏补缺。
李亚男看了一下表说:“快12点了,再去看几个还没登记的人。”
这次,李亚男终于见到了业主,业主打开门要往里让,但李亚男用手挡了挡说,“为了您的安全,露个小缝就行,我问几个问题,很快就好”。
忙完登记,已经是12点半,顾不上吃饭,李亚男又回到办公室,将情况备案。
11:30
郑州地铁1号线市体育中心站
邹蕊蕊
河南商丘人
郑州地铁1号线市体育中心站站务员
为应对疫情,郑州地铁进入“低频”运行模式。
这个春节,市体育中心站显得冷清,每天有约人次的客流,只有日常的1/10。
这并不意味清闲。作为站务员,除了接发列车,邹蕊蕊还要像往常一样,在无车时沿着约米长的站台,一遍遍地巡视,查看设备状态、乘客动态,“一个班下来便是1万多步”。
当下,她的工作还多了一项任务——提醒乘客时刻戴着口罩。
“家人也是放心的,只是叮嘱我要勤洗手、出门戴好口罩。”上午11:30,邹蕊蕊的早班已经上了4个小时,仍然精神。疫情之下,她说,虽然心态紧张些,但工作也更加严谨,她不担心、更不孤单。
13:00
国网郑州供电公司柳林变电站
李玉倩
河南郑州人
郑州供电公司柳林变电站运维班值班员
李玉倩是个电力新人。这个春节,她在郑州供电公司柳林变电站度过,这也是她第一次经历疫情应对重大保障性供电。
下午1点,忙碌一上午的她刚吃过午饭,便迅速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继续下午的工作。
每天,李玉倩要和同事们在固定时间段,戴上绝缘手套、安全帽、红外测温仪等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巡检维护,对高压电网测温、排查故障。
为应对疫情,春节期间,柳林变电站减少了人员接触交接班频率,李玉倩要连续值班3天才能休息。3天内,她24小时吃住在变电站。
14:00
郑州东盛四大街农贸市场
李群艳
河南沈丘人
东盛四大街农贸市场蔬菜商贩
刚过中午时间,来买菜的人仍不断。一米多宽的菜台,是李群艳跟消费者的安全距离,但每一把蔬菜,他都递到消费者手里。
“心里其实还是有点儿怕。”所以他也给自己准备了一次性手套,还在市场发的口罩外面多戴了一层,“多一层可能没啥用,图个心安。”
下午2点,他又接到了一项工作:给附近小区一些居家隔离的居民送蔬菜——物业会统一把业主采购需求发给市场,由商户打包产品并配送至小区门口,一单只加1元配送费。“特殊时期,大家多帮衬呗。”他说。
15:00
郑州公交二公司刘庄公交场站
申法娜
河南新乡人
郑州21路公交车调度员
无论寒暑、节假,公交调度员申法娜早上5点半就开始上班。
平常的下午1点,是申法娜交接班的时间。这天,直到下午3点,她还在调度室坚守——对班调度员前几天回了老家,刚回来,正在家自行隔离。已经连续4天,她都是一个人全天上班。
除了调度,申法娜还要为车长们熬制增强免疫力的中药。1月27日起,郑州公交减少发车班次,车次减少了,但是公交调度员的工作任务量一点没减少。
申法娜几乎每天都是最早来到调度室的一个,为车厢消毒、为车长量体温,登记车长外出情况……
16:30
花园路丹尼斯拜特超市
张甜甜
河南许昌人
郑州市花园路丹尼斯拜特超市收银员
下午4点半,拜特超市里还有不少人在进出。
大门口、超市入口处都有专人测量体温,不戴口罩不能进入。
超市内,不少人正在采购物品,购物车里基本都是生活物品——蔬菜、水果、肉蛋等。
从早上9点上班,收银员张甜甜一直工作到了现在,她快速地拿起货品、扫码、核对物品、结账……
“今年春节,人流量确实减少了一些,不过因为疫情,顾客买东西时量更大了,所以工作强度和以往同时间差别不大。”张甜甜因为替同事值班,已经连续工作三天了,“有时候碰到老顾客,他们还会跟我们唠家常,叮嘱我们做好预防,瞬间就感觉不辛苦了!”
17:30
郑州市疾控中心
仇元营
河南南阳人
郑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疫情防控办公室工作人员
“你在家乖乖听话,妈妈要继续去打怪兽了。”
下午5点半,郑州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办公室外,仇元营在打手机视频安抚家中哭着、喊着找妈妈的两岁儿子。
她左手拿着手机,右手一边作出打枪的手势,一边发出“biubiubiu”声。
仇元营的工作听起来有些艰涩难懂,但简单来说,大家看到的有关“急寻某某列车、公交车上的乘客,在某某饭店就餐人员”的消息,就出自她所从事的工作。
她要对郑州市各县(市、区)上报来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进行质量把控,根据对患者曾乘坐的列车、出现发热症状后逗留过的场所等线索,筛查患者可能接触到的人,“不能出一点差错”。
她与丈夫徐亚来已经几天都说不上一句话了,因为后者作为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医生,是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目前身在武汉。
20:00
郑州新区站收费站口
申浩
河南新密人
郑州市公安局交警六大队交警
大年三十那天,申浩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要求立刻去上班,年夜饭吃到一半,他放下筷子赶了回去,“我家在郑州,很多同事回了老家,我得顶上去。”
这一顶,就是到了现在。
晚上8点,郑州新区站高速口,与去年同期的情况完全不同,五分钟时间,只有5辆车通过,大多都是郑州车牌。申浩就站在出口处,有车来时,他就要拦停,然后由医护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我们现在每天都要来这里,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拦停车辆、维持现场秩序、处理突发情况等。”申浩说,他们实行8小时工作制,三班倒,24小时都有人执勤。1月30日,申浩要从下午4点工作到深夜12点。
“这几天,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理解’二字。车主的理解,家人的理解。”他说。
20:30
郑州火车站
冯瑜
河南郑州人
郑州火车站客运车间客运员
晚上8点半,郑州火车站二层中通走廊,旅客稀拉拉的,没半点春运的样子。
半小时前,冯瑜13个小时的晚班刚上岗。她是郑州火车站客运车间的一名客运员,在车站西进站口的丹丹服务岗工作,职责包括受理乘客问询、开进出站凭证、帮助重点旅客进站,也负责旅客进站、安检、实名制验证等。
采访进行了约三分钟,冯瑜叫了“暂停”,“戴上口罩,稍微走快点就感觉喘不上气。半天时间,脸就特别不舒服,但还得坚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为旅客服务。”
冯瑜说,旅客少了,不意味服务质量和标准可以降低。她希望尽她所能,让每个人的回家、回城之路更加顺畅、安全。
21点30分
开车在路上
王苗苗
河南焦作人
河南商报记者
晚上9点半,结束了对河南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家属的采访,开车行驶在只有三三两两车辆的市区街道,遇到红灯,河南商报记者王苗苗见缝插针地回复着信息。
1月21日晚上7点左右,河南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从那一刻开始,在河南商报工作了5年的她就没再歇过。
“连我自己都觉得意外,整天跟打了鸡血一样。”在疫情发生最初,王苗苗将心思全放在了防控知识的提醒和呼吁上,“老百姓不了解就会听信谣言,就会恐慌。”
10天,她每天睡不到6小时,熬过几个通宵,看过无数次清晨四点的郑州;10天,她提交了几十篇文字稿件和短视频,收获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阅读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河南情况时,也知道河南有一群“可爱的天使”;10天,无数亲朋好友给她叮嘱:一定做好防护,当然,也是这10天,让她暖心和感动的事情接连上演。
“我写了河南医疗队出征前的故事,没想到‘意外’连连。”先有爱心企业援助河南医疗队,后有医护人员转发文章说受鼓舞,再接着就收到“最高级别的礼物”。
“有人说我跟医护人员一样,也是抗疫战士。”王苗苗笑了。在她看来,一次次的采访,一次次的震撼激荡,让原本那个她需要完成的采访任务,不知不觉变成一种主动承担的责任,一种来自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首席编辑华丽娟编辑吴冰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