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小银行“到处跑”的现状再被监管“敲打”。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日前指出,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不能全国各地“到处跑”,这一发言直指区域性银行异地经营盲目扩张的现象。事实上,近几年此类问题早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但为何区域性银行仍难克制异地扩张热情?对此,业内专家1月25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扩张思路外,这背后有银行分散信贷风险的考量,而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创新业务与缝隙业务的开拓必不可少。
区域性银行“到处跑”再遭点名
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再次提及中小银行“到处跑”问题。他表示,“中小银行、地区性的银行必须要在本地发展,不能够全国各地到处跑”。
近几年监管机构对中小银行异地展业现象进行了持续严格管控,此次重申,再次展现监管机构的坚决态度。事实上,早在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坚守市场定位,深耕当地市场,为“三农”与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等。年银保监会再次发布《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多次强调农村商业银行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的经营原则。
不过,区域性银行异地展业热情难消,个别银行异地业务在营收占比中占到相当份额。以某东北地区城商行为例,该行年中期业绩显示,这家年港股上市的城商行分行覆盖范围远及西南、华北地区,该行在成都、重庆、天津等地均开设分行及村镇银行,而其持股的子公司覆盖范围包括北京、深圳、甘肃、四川、河南、江西、江苏等多地区县的村镇银行。从营业收入情况来看,该行黑龙江以外地区全年营收占当年营业收入总额的41.3%。据其半年报显示,截至年6月30日,该行黑龙江地区营业收入为46.1亿元,占比为58.7%;东北其他地区营收9.6亿元,占比12.2%,;西南地区营收占比排名第三为17.2%,营收总额约为13.49亿元;华北地区营收占比9.4%,金额约为7.36亿元。另一家东北地区城商行年年报显示,该行华北地区全年经营收入为23.9亿元,占总营收10.2%。
近几年,银行线上经营业务量激增,线上营业同样促使银行打破地理界线。北京商报记者登陆某东北地区城商行APP发现,只要成为该行客户,消费者身处异地也可购买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等。
这种线上线下的界线也并非十分清晰,“例如一家银行的客户从外地来到本地,签订了相关业务合同,后续回到外地再通过互联网继续开展业务,似乎并未完全违反相关规定,这种现象并不罕见。”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对此进一步指出。
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何总爱“到处跑”
为何中小银行爱“到处跑”?除了做大资产规模这一考量外,也有异地展业可分散经营风险等方面的考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孟庆斌指出,银行在多地区进行展业会促使银行资产负债端的风险降低,以贷款而言,如果仅向一个地区发放贷款,当地经济状况出现波动,就有可能导致违约率升高,但如果向不同区域的客户发放贷款,风险就会相对更加稳定。
“此外,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银行试图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展业。”孟庆斌进一步解释道。例如,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银行,在本地经营盈利性好、风险较低,导致这些银行的异地经营动机较弱,而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区也更易出现区域性银行“到处跑”的现象。
“虽然对银行而言,异地展业具有极强吸引力,但从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区域性银行‘到处跑’却有可能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本地银行服务本地,每个地区有一家银行对该地进行针对服务,才是效率最高的解决办法。”孟庆斌指出,“如果区域性银行‘到处跑’,可能会导致当地企业越来越难获得融资,到最后整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就会更差,形成一个螺旋式循环,这也是监管部门不愿看到的结果”。
创新才能真正的“扎根”
对区域性中小银行而言,聚焦小微企业和“三农”以及个人金融服务,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才是其设立的初衷,也是中小银行独有的优势所在。
“中小银行多年扎根地方的经营为其带来了服务的针对性,这些针对性服务是当地中小微企业所急需,而大型银行往往不能有效提供。”陶金解释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诞生初衷与独特使命,中小银行需要将这些服务的针对性,通过开发更多新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发展成为客户黏性,增强经营可持续性。
此外,陶金指出,中小银行在面临激烈竞争时,需要开拓创新业务和缝隙业务,形成本行特色业务或产品,但同时对应的风控也不可或缺。事实证明,部分中小银行注重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客户的风险识别,它们的不良率往往也是相对较低的,因此金融科技的自身研发或购买,还是能够在本质上提升银行个人信用贷款业务的风控水平。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展当地中小银行的合并重组,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挥金融规模经济性,同时增强相对于大行的竞争力,也能够缓解当前中小银行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孟凡霞实习记者许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