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从纸笔为媒到全媒体传
TUhjnbcbe - 2024/8/8 18:25:00
治疗白癜风偏方 https://m.39.net/pf/a_4793199.html

《华商报》改版以来的25年,恰是中国新闻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从开疆到守成,从最初的记者“一支笔”,到今天的全媒体传播,“华商记者”已具有了符号意义,他们工作的方式在新闻业的风云激荡中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华商记者”名号中的某些基因,却一直浸润在一路走来的新闻作品中,铺展在华商传媒的历程中。

 从纸笔为媒到全媒体传播

年的记者采访,通讯依赖办公室的座机电话,交通则靠走路、骑自行车或乘公交。一支笔、一个采访本,就可以完成基本的采写工作。改版后不到一年,报社开始给一线记者配备传呼机,这种现在已消失的通讯工具,当时很好地解决了随时传递简要信息的问题。很快,手机、摩托车也配备到位,极大地促进了一线新闻采写的效率。在当时的含光北路号,一排排统一的摩托车放在报社门口,成为令人注目的景观。年7月的世界杯,《华商报》更是领风气之先,派记者亲赴法国采访。年始,华商报社开始在全省各地市建记者站,每个站配备越野吉普、计算机、传真机,节省了采访时间,实现了稿件的快速回传。那时,在偏僻的地方,华商记者抵达新闻现场的速度,很多时候比处警速度还快。

当时的《华商报》,光本地新闻就有社会部、经济部、时政部、地市部等部门,人员配备齐整。摄影部有近30人,是西北地区摄影记者最多的报社,可见报社对于自采新闻的重视。这样,由外而内,内外兼具,以“工具理性”带动“价值理性”,华商记者们在工作的方式、态度、能力、作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一支队伍逐渐显露峥嵘,一个名号不断为人称道。通过改版后两年多的努力,《华商报》在陕西、在全国叫响了自己的品牌,在西安的街头巷尾,到处都能看到华商报。在全国各大媒体上,都能看到转载自《华商报》的新闻。

如果这一段时间可视作是华商报和华商传媒的初创期,是“华商记者”的群体形成和精神形塑期,则接下来的华商“黄金十五年”,就成了一个融合着热情豪情,融合着新工具、新理念、新扩张的发展过程。

世纪初,互联网来了,趋势已不可逆,纸媒面临着重大挑战。年,《华商报》的官方网站华商网成立,开启了稿件电子发布的序章,推动报网融合,华商也精心运营华商论坛,很快使其成为本地最大的网络论坛。这些探索、转变,在当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华商报道的题材,也增加了和受众的互动。

年,新浪微博上线,年,

1
查看完整版本: 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从纸笔为媒到全媒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