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年。70周年风雨历程,人教社推出了无数惠及万千学子的优质出版物,而这背后更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教人的心血和付出。近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编客”特设“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庆70周年专版”,邀约若干人教社编辑老师撰稿,讲述他们在策划、编辑加工、与作者交往、装帧设计、数字化转型等过程中发生的,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特殊意义的事件、见闻和感悟,以此记录书与人的故事,为人教社70周年献礼。栏目将分4期推出,每期4篇,敬请期待。
历练对于读者适切性的把握
关于古诗词导读的选题,我琢磨了很多年,还在教材编辑室做编辑的时候,就想过学生们需要这样的书。市场上有很多同类题材的书,那些书各有各的优点,但问题也很突出,有的一看就是纯粹学者写的,学术味儿太浓,端着架子,用了深奥的学术用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并不太适合。有的通俗倒是通俗,但很多知识未经仔细核校,以讹传讹,给了读者错误的信息。还有的书,封面上说是配套教材,但其实跟教材无关。我们社从年建社之初,主体业务就是教材编写、出版和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对于学生的学情,学习的需求点,教材的组织架构等方面比较熟悉,我们来做这个配合教材的传统文化的系列,有优势和基础。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启动这个项目,已是几年后。社里把我从教材编辑室调入新成立的人文社科图书编辑室,开始策划、编写这个项目。我们的团队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初稿撰写,改稿和编辑出版又用了半年时间。《小学生必备古诗词首》销售时,虽然赶上新冠疫情,但却并未影响读者购买该书的热情。京东包销2万册,此后对外又加印5万册。最关键的是读者对于该书的读后反馈——觉得导读文字优美,知识点难度恰当。很多家长追问,初中本什么时候能出版。策划、编写这本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也有些体验和感受。
发挥人教社优势,传承优秀编写经验。人教社的优势是教材编写和出版,课程、教材、教学研究,长期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编写经验,其中一条是编写团队最好是上中下三结合,上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中是我们编辑,下是一线优秀教师。专家、教授能把握学术前沿的准确信息,为学习方向和高度把关;编辑负责上和下之间沟通和融合,了解表达中深入浅出的重要性;教师了解课堂、学生,了解考核需求,更能抓到痛点和难点。
文章不厌千遍改,一字一句见真功。得益于优秀的编写团队和审读专家支持,我们的书稿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初稿基础。但即使如此,稿子也是经过编辑和主编十几次的编辑、核校、润色,每个月我们都会开一次统稿会,会上把对每首诗的导读一字一句地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人教社建社之初社长叶圣陶先生奠定的教材统稿方式,就是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讨论,经过这样的讨论和修改,一般来说,后期才有可能经得起上万读者的检验。讨论会上,大家会争到红脸,为了某个字词的注释,究竟是这样对,还是那样好,过后又会哈哈一笑,君子之风,徐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