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新传播智库(ID:xinchuanbo)
作者丨丁时照
原标题丨丁时照:建立“避让机制”消除“邻避效应”
在薄报时代,深圳商报和读创专注优质内容,办精品报纸。在优质内容的精品生产上,将建立“避让机制”,不与各报内容重复,进行科技、财经和文化的差异化攻坚;同时,深圳商报主动消除“邻避效应”,人人都是精品内容的主攻手,全员进行好新闻生产;最后,深圳商报将建立“避风港制度”,突出重点,删繁就简,让专业的人做专注的事,孵化一批好新闻的生产能手。与此相应的是同时建设好万商事主体的社交平台,让读创为优质内容的精品生产聚力赋能。优质内容和精品生产是我们的立报之本,是集团的立社之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优质内容的生产,就没有我们存在的价值。优质内容生产已经写入集团*组刚刚通过的《深圳报业集团社会效益考核实施方案》,变成刚性指标,成为硬性约束。召开这次专题会议,陈寅社长希望我们“知耻后勇、绝地反击”,并给各报下达省市新闻奖指标。作为以科技、财经、文化为特色的商报和读创,我们义不容辞,一定奋勇争先,全力完成新闻奖的生产任务。近五年,深圳商报共获广东新闻奖近30个。其中,金梭奖1个、一等奖2个。近五年获得深圳新闻奖近80个,其中特别奖1个、一等奖20个。总体而言是“获奖不少,大奖不多”,对照社长下达的指标,我们“差距很大,压力不小”。要优质技术,更要优质内容在过去几年中,媒体融合的发展速度跨入了高速列车时代,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媒体融合进程快速推进,手段层出不穷。在大家火热追逐新传播技术、呕心沥血打造新平台之时,对优质内容生产的呼声也水涨船高。观察媒体生态,我们深深认识到,融合发展还是需要回归到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为王”。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和高效能的网络渠道相匹配;优质的内容资源,只有依托全新的传播矩阵,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价值变现。媒体融合发展是现实的方向,技术革新从来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以及依托网络的配套技术的应用,会全方位体现在传播方式上,也深深影响到内容的革新,因为,所有的新技术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内容的技术是没有生存价值的。所以,在技术更新换代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同步注重对内容的挖掘和提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抓了技术丢了内容,抓了内容丢了技术,总是在葫芦和瓢之间按来按去。媒体融合的目标应该是在内容为王基础上的融合,媒体的使命永远是提供能够打动人的内容,传播引领时代的新观点。媒体融合不管是从相加到相融,还是到有机一体,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应该忘记内容的重要,感动人、打动人、推动人的内容永远是稀缺资源,它是我们技术的服务对象,也是采用技术的唯一动因,舍此,即是逐末。不忘老传统,尊崇新规矩,出品好内容全媒体时代,传播场景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传播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理念发生了深度进化。但不管千变万化,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变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导向要求没有变,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标准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没有变,文风反映世风、世风影响文风的基础没用变。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在流量和点击量焦虑下的清醒剂,更是写出优质作品的底气。“脚板底下出新闻。”我们的记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迈开步子走出院子,走到车间码头、田间地头,用脚板去丈量大地,练出朴实的脚力,才能写出“接地气”的好新闻。“记者眼里出新闻。”每个记者都要练就一双专业的“新闻眼”,要有一双由表及里、善辨真伪的“火眼金睛”。要能在众多原发事件的元素中,迅速地作出比对和判断,见人所未见,察事态之未萌。“新闻脑里出新闻。”新闻人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练就超强脑力。如果脑力跑偏,再有脚力,走出的也不是正道;再有眼力,看到的也是荒唐事;再有笔力,写出的也是变形记。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老辣笔下出新闻。”说千道万,内容第一。水平再高,要出好稿。编辑记者要争做行家里手,要有“几把刷子”。坚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恶俗。力求生动鲜活,反对假话套话。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能力,让自己的笔下喷薄而出“有营养”“有温度”“有尊严”的内容。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此书青史。工匠精神永不为过检视我们的优质内容生产,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精品意识”不强,“工匠精神”不够,“优质意识”不浓。不只有制造业才提倡工匠精神,其实,我们传媒行业也亟须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特征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新闻作品及其生产方式、发布方式、评价方式,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把自己喜爱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到极致。就新闻工作而言,观察、思考、沟通、交流、写文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身心投入,只有工匠精神才能担负起记录时代脉动的重任。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获取独家新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那种高标蹈世、枯燥干涩的新闻作品再也难以吸引读者。我们只有不断接受挑战,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增强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毅力,探索出战胜困难的方法和路径。新闻产品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媒体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影响受众的消费,更关系到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目前,记者的采写,反映时代主题、凸显主旋律的不多。作品多是“急就章”,很多新闻产品粗鄙不堪。作品字数常常突破要求,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繁多,有些很好的新闻作品,因为众多的低级错误被淘汰。编辑在提前策划、后续打磨上做得不够,对一些有获奖潜质的新闻作品很少“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现在的编辑,大多是“坐商”,坐等好稿从天而降。很少做“行商”,与记者一同策划、一同生产、一同提高的编采组合不多。编辑记者的参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分心严重。编采人员是新闻单位的主力,目前主力*工作压力超大,一专多能,身兼数职。除了采写新闻,还有别的任务。除了传统文图作品,还要拿出全媒体产品,各级都要求我们能写会编、能拍会剪、能说会出镜,低头敲键盘,抬头做“网红”。分散了编采人员的精力,减少了对好新闻的专注。另外,各级新闻奖项的效果弱化。对于部分编采人员来说,参评新闻奖的主要动力是评职称,一旦职称到手,参评兴趣马上下降。一旦参评无望,立马停笔不前。厚植优质内容生产的沃土面对新问题,我们要制定措施,全员推进优质内容的精品生产。结合集团要求的新闻奖任务,深圳商报和读创全面建立起生产责任制,将新闻精品生产作为记者、编辑业务考评、绩效奖励的重要内容,在内部考核、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总编带头写好稿、编委会成员带头出精品、采编部门负责人带头完成任务,把获奖等级、数量与个人、部门的全年绩效考核挂钩。在新闻生产中,全面对接各级新闻奖评比标准与办法,有计划、有步骤推动精品生产,将要求和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好新闻生产的沃土”。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组织、监督、落实优质内容精品生产。安排一名*委编委会领导专责精品生产,同时探索运用技术的力量,先期遴选作品,协助编采人员参与评奖。深圳商报和读创,在优质内容的精品生产上,将建立“避让机制”,不与各报内容重复,进行科技、财经和文化的差异化攻坚。同时,我们主动消除“邻避效应”,人人都是精品内容的主攻手,全员进行好新闻生产。最后,我们将建立“避风港制度”,突出重点,删繁就简,让专业的人做专注的事,孵化一批好新闻的生产能手。总之,在薄报时代,我们专注优质内容,办出精品报纸,同时建设好万商事主体的社交平台,让读创为优质内容的精品生产聚力赋能,加油鼓劲。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兴起,报纸版面收缩几成通例,动辄几十个版面的厚报时代已成历史。以版面收缩为特征的薄报时代来临,报纸进入纯新闻时代。然而,薄报不是简单的新闻量的增减,而是意味着,传统媒体更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这是*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更要在采编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率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和谋求自身发展、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正确路径。深圳商报要走出过去的厚报思维定式,图片处理不能大而无当,要做到小巧、矜持;版面不能过多留白,要尽量精耕细作;每块版面要增加稿件,增加新闻容量。要通过对版面的改革,把薄报办厚,实现在现有版面基础上新闻内容增加一倍,争取读者在版上停留的时间增加一倍。回归内容生产,把握需求融合。做好的内容永远都是媒体人职责所系,好内容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革新内容的生产方式,创新出适合新媒体平台的产品。或者说,传统媒体要想获得更多受众的青睐,就要不断推进高质量内容生产线的不断升级换代。本文刊登于《智慧东方·新传播》杂志年第三期,作者丁时照系深圳报业集团*组成员、深圳商报总编辑。-完-近期热点文章◆评职称非常实用!聊聊填报职称评审材料那些事◆头条新闻“出事”,媒体人汲取的教训是什么?◆记者拒绝让采访对象审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看完这篇文章,全国市县媒体人集体陷入了沉思……◆央视出品,必是精品!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1~6集)◆新闻行业“打工人”压力有多大◆新广告法禁用词案例集锦◆领导扫一眼标题就否了?你该看看学习强国这50套标题(附解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