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时照徐香梅
摘要
一群热爱深圳的老干部,退休不退岗,继续发光发热,获得全国和广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光荣称号;一群来自深圳报业集团与深圳广电集团的记者,主动携手“破圈”融合,出色地完成一组高品质的全媒体报道,并打造了一堂集声光电和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的融媒体*课《致先行者》,大大增强了传统媒体在现代传播环境下的传播力。
最近,一堂由记者讲述,采用视频、Keynote、灯光、音乐等舞台表现手段,通过直播、抖音、新闻客户端、报纸、电视等多途径呈现的融媒体*课在深圳爆红。9月29日在深圳会堂首次亮相受到热捧后,这堂名为《致先行者》的*课开始在深圳各区巡讲,不少大企业、大机构闻讯纷纷向巡讲团队发出邀请。
这堂创新型*课历时70分钟,被观众称为“全场只有泪点、没有尿点”。所讲之处,无不引发称赞和热议,成为年深圳的网红*课。这堂*课也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深圳商报,主动“破圈”和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报社内部“破圈”:跨部门融合,组建联合团队事由:深圳,一群拓荒者、先行者、退休后继续回报社会、发光发热,两个团体和4位个人,分获年全国和广东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这本是一则常见的时*新闻。按常规,只需在报纸和移动客户端上,同时发一篇或一组新闻稿件,就完成了任务。当然,我们也明白,在当今的传播格局下,再按过去的老套路出牌,几乎不可能在受众中激起什么涟漪。
如何创新报道形式,让主旋律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就在这时,深圳市委老干部局也提出创新报道形式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深圳商报将这次报道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授权项目负责人自选人马、自定方案、自求外援。
在主管编委的协调下,报社内部的部门“圈子”很快被打破。《致先行者》项目组从不同部门挑选出6名资深采编人员,分别负责6组先进事迹的稿件采写。这些采编人员多次深入现场采访当事人,数易其稿,拿出一篇篇内容翔实、细节感人的文字稿件。
面向外部“破圈”:主动牵手广电,促传统媒体融合纸媒报纸记者能写会摄影,广电记者能说会摄像,如果能将文字、图片报道与声光电报道相结合,无疑会大大增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兴趣,增加传播深度和广度。为此,深圳报业与深圳广电这两大传统媒体集团的记者,在渴望创新的共同愿景下,第一次进行“非官方”的联系,竟然顺利地组成了“非官方”的联合采访组,共同走访报道对象,一起策划现场对话。
对话前,联合采访组反复碰撞,坚持“思想引领、提高站位”,一致同意以深圳商报文字稿件为事实基础和认识高度。报道对象中的两个先进集体,以视频形式呈现(由深圳商报与深圳广电记者共同完成);4个先进个人,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由深圳商报记者独立完成)。
采访中,深圳商报和深圳广电的采编人员分工协作,各展所长。所有的现场采访、图片摄影等,由深圳商报记者完成;所有的现场视频拍摄,由深圳广电记者完成。采访结束后,双方记者分别完成各自的写稿与视频剪辑工作。
深圳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年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是本次采访的重点对象之一。年年初,深圳商报采访组就来到协会办公所在地,进行第一次全媒体采访,拿出了第一稿。6月份再次采访,拿出第二稿。8月下旬,深圳商报和深圳广电联合采访组,来到协会办公所在地,对协会的近10名成员又做了一次大型集体采访,深圳商报徐香梅担任对话主持人,深圳广电的视频团队全程摄录。采访结束后,深圳商报的侯丽华与谢静圆,完成视频脚本以及同期声的文字整理工作,深圳广电的记者完成视频后期的创造性剪辑和再加工——一个时长8分钟的视频作品,就这样完美地诞生了。
跨越媒体“破圈”:发挥纸媒和广电优势联手发力两大传统媒体集团的主动融合,使这组报道变成了别开生面的融媒体报道:不仅有报纸记者的文字、图片,还有广电记者的视频,加上在网络媒体平台的各种再编辑再传播,传播力为之大增。
尝到了融媒体报道的甜头后,深圳商报与深圳市委老干部局决定继续创新传播形式,共同打造一场集声光电等媒体技术于一体的创新型融媒体*课,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报道送到*员身边。于是,一则新闻报道就这样一步步变成了在全市巡讲的*课。
过去,编导对深圳商报的传统媒体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角色,而在这场名为《致先行者》的*课中,要在舞台上讲述先行者的先进事迹,怎么讲?谁来讲?总体效果如何把控?
一开始这些真的难倒了纸媒人。面对使命,面对深圳市委老干部局的信任,面对“思想引领”的舞台要求,深圳商报人发挥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勇于担当的精神,由丁时照、徐香梅、刘虹辰、侯丽华、童蓉等组成一个编导组,担负起总编剧和总导演的工作。
深圳商报编导组初步确定在舞台上用两个视频,来讲述两个先进集体的故事,并分别作为开头和结尾。另外四组个人的先进故事,因主人公的年龄偏大,上舞台讲述有难度,初定由其亲友来讲述。
有了初步想法后,深圳商报编导组与深圳广电团队编导组、深圳市委老干部局的领导一起,多次进行“头脑风暴”。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打破常规,让采访记者直接上台讲述先进人物的故事,这样会更有新意,也更能将台下的观众代入故事中。
这一创新性的想法让各方都很兴奋,并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说干就干,编导组迅速组建了由总编辑丁时照领衔的*员记者演讲队,队员包括深圳商报教育报道跑线记者吴吉、深圳商报驻大鹏新区记者张妍、深圳广电记者孙明非。考虑到多次巡讲的可能,特地安排深圳商报司法报道跑线记者张玮玮,作为总编辑丁时照的演讲B角。
文字记者“破圈”:向能写会说的全能型记者转型讲述先进人物的故事,对记者来说面临着挑战。
挑战一:从写新闻稿到写演讲稿。这次的演讲团队由两家新闻集团的记者组成,写演讲稿是首要任务。为此,5位演讲记者在原先的采访基础上,再次深入一线进行补充完善,并迅速拿出全新的演讲稿,经过各方反复打磨,最终定稿。
挑战二:从文字记者转型为演讲者和主持人。如何将写在纸上的故事,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讲出来,直击观众的心?这对纸媒记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此,编导组特别外聘知名演讲专家赵梓钰,请她对演讲者进行全程辅导。在她的指导下,文字记者演讲水平提高很快,深圳商报记者张妍在彩排讲述时,就让试听者泪流满面。而对于广电有专业基础的孙明非记者来说,则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演讲过程中,每位记者还兼任串场主持人的角色。
媒体转型“破圈”:探索建设现代融媒体传播平台让文字记者全程编导,让采访记者走上舞台,讲述先行者的动人故事,由此形成一堂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创新型融媒体主题*课,并在全市各区多家单位的大型舞台上巡讲,这对传统媒体来讲,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它是深圳商报内部的主动“破圈”和融合,是线上线下的“破圈”和融合,也是传统媒体之间的主动“破圈”和融合,更是“主流声音”与现代传播平台的一次成功“破圈”和融合,大大增强了传统媒体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影响力,刷新了社会各界对深圳商报以及传统媒体的认识。
这次火爆全城的《致先行者》*课,创新了报道和传播的形式,也给了我们带来思考:
一、媒体内部机构设置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才能适应今天的传播环境?
二、如何把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受众的阅读和观赏偏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如何鼓励同城媒体的联合和相互借力?
四、如何鼓励、推动纸媒采编人员主动向多技能、多面手发展?
五、如何将传统媒体的*策优势、智力优势、信息优势,真正化为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牢牢地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
总之,这次尝试,为深圳商报下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问题,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刊登于《新传播》杂志年第四期,作者丁时照系深圳报业集团*组成员、深圳商报总编辑;徐香梅系深圳商报金融全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新传播》年第四期封面和目录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往期回顾□3亿次传播量背后的技术与创意——读特客户端战疫报道方式的成功探索□丰富并深化媒体内容连接功能,对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意义深远价值非凡□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崇尚建功奋斗有我——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在青年员工代表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任何时代,思想都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说说“新媒体大咖”梁启超和他的时评写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