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编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在文人和老板之间
TUhjnbcbe - 2021/6/12 21:0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水皮,本名吕平波,拆“波”字为“水皮”。因“水皮杂谈”而走红,成为知名的财经评论家,从此,世人只知“水皮”而不识“吕君”。

年,水皮以“苏州高考状元”的佳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年,与中国知名报人丁望先生一起创办《中华工商时报》,拉开了财经报纸进*“厚报时代”的序幕;年,被力邀入主《华夏时报》,成为《华夏时报》由“面向北京市场的都市报”改版为“全国发行的财经类周报”的主导者。

现任《华夏时报》总编辑的水皮一直在以新闻人的身份坚守着,但谁也无法否认和忽略他作为企业家的敏锐和智慧。华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的成立、《华夏时报》的公司化运营、万达以万元的投资入股华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华夏时报》(华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的经营收入连续三年逆势增长,以及他正在实践和运营中的视频化转型,都向我们诠释着:不管环境如何变幻莫测,水皮致力于在文人和老板之间游刃行走。

近些年来,媒体环境不断恶化,一些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甚至纷纷停刊或休刊,整个报业被寒冬所笼罩。寒冬中的《华夏时报》有怎样的表现?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水皮又带着怎样的思考在文人和老板之间游刃行走?

《传媒》:在整个报业被寒冬所笼罩的环境下,《华夏时报》的经营收入连续三年逆势增长:年是3.75亿元、年是4.5亿元,年近5亿元。对于一家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推向市场、几易定位、命运坎坷的财经类报纸,是如何实现的?您认为这种逆势增长对我国整体报业发展有没有普遍意义?

水皮:《华夏时报》前身是《中国物资报》,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年,又由万达集团投资万成立华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华夏时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张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报纸,报社的事业编都已经冻结,其运营主体是华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我们就是公司化运作的一个模式,对于当前报业发展不具有普遍意义。近些年来,报纸广告的营收每年以20%~30%的速度在下降,我们对报纸本身的经营也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因为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我投入%,产出可能只有30%。这种情况不可逆转,不可能靠人为的力量去调整和改变。

《华夏时报》之所以能够实现连续三年逆势增长,是因为我们更多地在有一定关联度的多种经营上下了功夫。一是电影广告代理,我们切入这个领域比较早。年,包括电视广告都在下降,而电影广告是唯一增长的门类,我们电影广告代理的费用是1.8亿元。二是空间展览展示,以万达广场的车展为代表。三是论坛。我们跟房地产商做开发性的投资论坛,这是我们创收的一种模式,这个业务过去几年对我们的贡献也不少。

《传媒》:年年底,《华夏时报》经历了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裁掉了多位员工,这种大规模的裁员似乎跟公司持续上扬的营收数据不太匹配,原因是什么?

水皮:裁员主要是由于我们的业务调整。

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经营主项——电影广告代理,必须大规模的压缩,做出调整。电影市场的膨胀是好事,但对经营者来讲也是坏事,因为期望值太高,我们做电影广告做的是代理,我们不是业主本身。年,我们电影广告代理的费用是1.8亿,年,万达院线的心理预期是3.6亿,也就是说翻了一倍,电影市场去年是增长最好的一年,票房增长48%,我想万达院线的利润也不可能增长%,也就增长50%。但他们的压力也相当大,为了保持高速增长,为了站稳中国第一的份额,他们在电影广告的利润诉求上就出现了比较大的跨越,希望是%,翻倍增长。从我们做广告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的指标。我们做电影广告代理,本身是为了能够带来利润,在这个有可能打平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就别无选择,只能放弃了。因此,今年的电影广告,我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大客户代理,不再做全面代理。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报纸的出版周期从周二报改成周报。其实我们一直纠结《华夏时报》出版周期、队伍建设的问题,原来我们一直想做成日报,所以从周一刊过渡到周二刊,编辑记者的规模基本上翻了一倍。其实从开始做周二刊之后,市场环境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特别是移动终端应用之后,PC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传统平面媒体的*金时代、白银时代,甚至青铜时代,都已经过去了。就是我说的,进入了“剩者为王”的时代,当然现在还没有进入大规模洗牌的时代。所以对我们来讲,既然不可能再做日报,那么做周二报也就毫无意义了。

《传媒》:能否解释一下您所说的“剩者为王”的含义?为了成为“剩者”,《华夏时报》如何未雨绸缪?

水皮:当前,我国平面媒体发展遇到两大问题。一个是互联网的冲击。另一个是媒体自身产能过剩。年,我接管《华夏时报》时,它是个都市类媒体,当时的北京媒体市场,已经有十份都市类媒体了,显而易见,北京再牛也消化不了十份都市报。后来根据我们的特长,《华夏时报》向财经类媒体进行转型。虽然此次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财经类媒体本身也很多,正经的有名有姓的有影响的市场化的媒体就有10家,这还没算体制内的。这个行业的泡沫化程度非常厉害,以财经报纸为例,美国只有《华尔街日报》、欧洲只有《金融时报》,中国再牛有3份就行了吧,10到3,这是个很大的泡沫。

在这两种合力冲击下,媒体崩盘和断崖式下跌也是不可避免的。新技术和新市场环境的冲击,将会加快改变这些现状的速度,有些报纸会活下来,有些报纸会被淘汰,报业应该是在挤掉这些泡沫后再谈转型。所以我说“剩者为王”。

我当然希望我们的报纸媒体能够一直都很辉煌,但我们也得接受现实,让报纸能够先活下来——剩者为王。我们目前也在尝试开拓一些新的业务,比如,对我们的大股东万达广场免费WIFI的广告代理,看WIFI能否成为广告新的投放地,但产品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顺利。另外,体育营销也是我们的业务拓展领域之一,在这方面,去年下半年开始普遍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在文人和老板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