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于年创刊,刊物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从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万册以上,始终践行“内容为王”的原则,秉承“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精神理念,为广大热爱生活、喜欢科学、爱好户外运动与探险的读者讲述人文地理故事。
“介休建筑琉璃烧制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精品,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烧制中心,被誉为中国建筑琉璃之乡。”.......年8月,介休琉璃以22页、字的篇幅在《中国国家地理》总第期、年第8期中占据了显要位置。
建筑琉璃的烧制需要经过两次,第一次是将造型好的素胚进行素烧,待成为陶器后,再施以琉璃轴,之后才能进行釉烧,烧制温度都在°C以下,釉烧后,一件琉璃构件才算完工。两次烧制过程大约需要十来天时间,其间需要不停地煨火加温,窑烧需要对火候精准掌控。一百片琉璃瓦在素烧环节就需要五千斤柴火,非常耗费燃料。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介休琉璃窑提供着持续不断的燃料。金属矿料、煤炭柴火、洪山泉水、低铝坩土,可以说每一件琉璃都是金木水火土淬炼出的斑斓精品。据了解,七月初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聘"明星记者"陈团结来到介休,为介休琉璃做了一期深入探寻。
陈团结简介:
陈团结,男,年10月22日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华商报》首席记者、两次被评为“明星记者”;年,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先进个人。曾在《中国国家地理》、《希望工程》、《人与自然》、《炎*地理》等杂志开设个人专栏。
这篇《介休琉璃:缺了它,中国古建筑会黯然失色》着重把镜头对准介休建筑琉璃的烧造历史、烧造工艺、拼合技巧、艺术展现形式和应用范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介休琉璃在全国琉璃烧制的艺术地位和审美价值,作者在文末呼吁道:“介休建筑琉璃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虽然历史上的鼎盛之态已不再,但它却使中国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艺术瑰宝。只有让更多的人欣赏它,才能让窑火生生不息。就像千百年留下来的琉璃构件一样,即使历经风雨,也能愈发闪亮。”这正如本文的责任编辑线朝华所讲述的选题初衷那样:“我在偶然间看到一位摄影家朋友拍摄的介休琉璃的照片,觉得异常精美华丽,与北京故宫的琉璃大为不同,所以萌生了想要挖掘介休琉璃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介休琉璃的想法。”
介休市文旅局局长宋林伟表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驰名中外,在国内外均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传播力,影响效果非同一般。我们同杂志社编辑线朝华老师参观琉璃遗存、走访琉璃匠人,探索了传统琉璃之美、感受了介休文化之深,借助这个平台全方位展示介休琉璃文化。介休琉璃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尤其是琉璃烧制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遗,特别是刘开宝等非遗传承人、后土文院等琉璃工坊和传习所,更是充分证明了介休是当之无愧的琉璃之乡。但是,“酒香还怕巷子深”,要想琉璃文化名声远播,还需用心推广。
介休的建筑琉璃不仅历史悠久、产量大,而且每一件都是顶级的艺术珍品。比如图中这件琉璃构件,就是一座建筑上的细节部分,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造型却无比细致,松竹鹿鹤都是有着吉祥寓意的意象,松枝、竹节、鹿纹、鹤羽、祥云、边饰全都清晰可见、精美异常,虽经历几百年风雨,但色彩和形态都崭新如初,是琉璃建筑中的精品。介休建筑琉璃烧制不仅是项高超的技术,而且也是一门顶级的艺术。摄影/董西平介休琉璃荣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使我们介休的琉璃文化艺术展现在
更具有影响力的平台
也是我们介休人的骄傲!
小伙伴们
你们最熟知关于介休琉璃的哪些知识呢?
欢迎参与互动留言!
文:张臻洁
图:国家地理杂志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监制:郝燕飞
责编:张臻洁
审核:闫晓箫
编辑:侯明珠
介休发布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